这是钢宝力达位于卫境嘎查的家(无人机照片,9月2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
这是9月23日在卫境嘎查拍摄的钢宝力达肖像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秋日,四子王旗的草原上牧草渐黄,北风呼啸。一处距离边境线仅几公里的简易房内,不时传来修补车胎的哒哒声。“轮胎这里被扎了”“很快,别着急”,钢宝力达一边操作维修设备,一边与前来求助的人员交流。
展开剩余90%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家中的简易房内修补车胎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家中的简易房内修补车胎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家中的简易房内搬运车胎。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家中的简易房内安装车胎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今年46岁的钢宝力达家住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江岸苏木卫境嘎查。从2001年开始,他坚持在边境地区为附近牧民修车,为过路司机提供救援。
9月23日,钢宝力达的母亲色楞巴拉在包饺子。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
钢宝力达和母亲色楞巴拉的合影(9月23日摄)。色楞巴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内蒙古救助的3000多名孤儿中的一员,这些孤儿被人们称为“国家的孩子”。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向母亲色楞巴拉挥手告别。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
这二十多年的坚持,源于他对“国家的孩子”的感恩。钢宝力达说,他的父母在60多年前来到草原,勤劳善良的牧民响应国家号召,以无私的爱养育他的父母。“我的父母是‘国家的孩子’,没有来自草原的爱,就没有他们,也不会有我。”心怀感激的钢宝力达一直想着自己能做些什么,让无私的爱在草原上延续。
9月23日,钢宝力达爬上救援车检查救援设备。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救援车上整理各类救援设备。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仔细检查随车携带的汽车配件。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家中整理救援车内的设备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“我从小对机械感兴趣,又当过兵修过车,我认为在这方面能做点事。”钢宝力达说。2001年,他注意到由于卫境嘎查地处边境,牧民修车不便,再加上附近的国道上经常有车辆爆胎、需要救援,他便决定干汽修,为牧民和过往车主提供方便。至今,钢宝力达仍是方圆几十公里内唯一能够修车救援的牧民。
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家中携带修理设备走向救援车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卫境嘎查登车准备出发。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驾驶救援车行驶在卫境嘎查一道路上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驾驶救援车行驶在草原路上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驾驶救援车行驶在边境公路上,路边设置有标明他联系电话的指示牌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近年来,随着车辆增多,为了外地车辆能及时求助,在当地政府部门支持下,钢宝力达在公路旁设置多处写有他电话的指示牌,修车救援的工作量不断上升。
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家中与牧民通电话联系修车事宜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有时,过路车辆司机会在半夜给钢宝力达打电话求助;有时,钢宝力达要冒着暴风雪救援牧民被困车辆;有时,钢宝力达的修理工具出现损坏无法及时提供帮助……困难林林总总,但钢宝力达的信念一直支持着他——“我要回馈草原”。
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家中的简易房内戴上手套准备修补车胎。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(右)在家中的简易房内修补车胎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9月23日,一辆修补好轮胎的车辆从钢宝力达家中驶出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除了修车补胎,钢宝力达还将许多废旧轮胎摆放在前往他家的路边,让求助的人能更快找到他,他还因此获得了一个亲切昵称:“轮胎哥哥”,这是附近牧民对他多年修车救援工作的肯定。
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家中将三轮车停放到简易房内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家中接水,准备给蔬菜苗浇水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在家中给蔬菜苗浇水。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
“能坚持下来,也得益于社会组织和相关部门对我的支持。”钢宝力达说,这些年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帮他更新了用来救援的轻型卡车,为他提供了专门服务司机的场所,还给他家建造蔬菜暖棚,方便家庭生活。
9月23日,钢宝力达坐在卫境嘎查家中的简易房内休息,简易房内摆满了各类修车工具和配件。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
互帮互助,爱满草原。这是一份历史厚重的爱,也是草原儿女共同奔赴的爱。钢宝力达说,他会将爱延续到底。
钢宝力达肖像(9月2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
9月23日,钢宝力达驾驶救援车行驶在草原路上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
策划:刘金海
记者:连振、李志鹏
编辑:程婷婷、林秋锦
发布于:北京市炒股配资正规平台,配资平台买卖股票,股票线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