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,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,欢迎点击上方的“水寒说语文”关注。
2025年第五十八期(总第930期)
昨天发了《》一文,对读者的反馈,有两个问题需要做一点儿回应。
1.学生有无必要关心试卷中的这些瑕疵。
有人可能会觉得在考场上学生既没有精力,也没有必要给试卷挑毛病,因为这样耽误答题,只要把题答对就足够了,至于试卷有啥毛病那是命题人或者语文老师的事儿,学生不用管。
一定程度上来说,这个判断有道理,考场上确实是时间紧,任务重,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仔细琢磨试卷本身存在哪些问题,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答对考题上。退一步讲,你即使发现了命题中的问题,又能怎样呢,还不是“在人屋檐下,不得不低头”。
但是,换一个角度看,如果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到这些问题,以此为抓手,促进自身语言表达水平的提升,那考试时,其实是在“俯视”试卷,而不是“仰视”试卷。试卷存在怎样的问题,他都能发现,那答题对他而言,岂不是小菜一碟。所以,语文学习,哪怕是为了应试,也不能满足于刚刚够就好,而是要在日常学习中有所超越,要留出余地,然后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。
2.阅读量这么低,说明这个系列的文章关注度少,价值不大。
确实,如果是一个关乎热点的文章,通常我的公众号每篇文章都有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的阅读量,而这个系列的第一篇只有可怜的“半千”阅读量。但是,我写公众号文章,从不以阅读量的高低作为判断文章价值的唯一标尺。阅读量高,得到更多人关注,固然很好;阅读量低,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不多,也不意味着其价值就低。
这个给中考真题挑毛病的系列文章,展现的是我作为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严肃认真的态度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的同行,以及一些愿意在语言表达上精益求精,严格要求的青年学生,这个价值就足够大了。
今天接诊分析2012年北京中考语文试卷中说明文中的一处表达问题。
④蜘蛛有吞食同类的习性,所以人工养殖蜘蛛几乎是不可能的。科学家便想到用转基因的方法获取“蛛丝”,造福人类。遗憾的是,几经努力,科学家也没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与蛛丝特性相同的纤维。经过研究,他们发现,蜘蛛在它的喷丝头里不知怎地就把粘液变成了扯不断的细丝——不湿也不脆,而且相当坚韧和富有弹性。也就是说,模拟蜘蛛怎样吐丝是最难办的事。
这是当年说明文中的第四段。
该段的前一段是说蛛丝极富韧性、弹性,承受力和强度也很惊人,重量又很轻,正因为蛛丝有这样一些优点,所以这一段说因为无法人工养殖蜘蛛从而得到蛛丝,所以科学家想到了要人造蛛丝。
这段话没有病句,但是有些语句表达比较粗疏,不够精细。比如下面这句话:
遗憾的是,几经努力,科学家也没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与蛛丝特性相同的纤维。
一个语言稍微敏感一些的人,在整段话的语境下,读到这句话,会有这样两个错觉。
1.科学家努力了,但失败了,感觉他们做了无用功,甚至觉得这些人就是笨蛋。
2.这个失败是暂时的失败,还是永久的失败?是完全的失败,还是部分的失败?给人的感觉是永久的完全的失败了。
这些感觉都是由于这句话引发的,但是这是事实吗?应该不是事实。怎样修改,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的误解呢?我给这个句子补充了两个词语。
遗憾的是,几经努力,(迄今为止),科学家也没能通过转基因的方法得到与蛛丝特性(完全)相同的纤维。
增加“迄今为止”,是强调现在这个失败不过是对现阶段状态的描述,不意味着以后会一直失败下去。增加“完全”,是强调不是科学家一点儿成绩都没有,只不过还没有造出和蛛丝特性一模一样的纤维,有些特性已经达成或部分达成。
事实上,在当年看过了这篇考试文章后,我还专门搜索查阅了很多有关人造蛛丝的资料,这些资料印证并支持了我的判断。
可能有人会觉得我的这是“鸡蛋里挑骨头”,吹毛求疵。我不同意这个判断。说明文常考的一个考点就是语言的科学、严谨、准确,既然在考点上做这样的要求,那命题材料本身就更有必要精益求精,做好规范,起到表率作用,而不能是我用这个标准考你,而你却不能用这个标准来要求我,那就是典型的“双标”了。
当然了,哪怕是命题组成员都是语文方面的专家,也难免百密一疏。所以,一方面,我们要能理解接受这种瑕疵存在的某种必然性;但另一方面,从公众的角度来说,又不能降低对语文试卷命题质量的期待和要求,因为毕竟这是涉及数万考生切身利益的大事。
我的视频号,持续更新中,欢迎关注。《古文观止》的在线公益课已经讲到第五十三讲,每一讲都有直播回放。就在视频号“水寒说语文”的“直播回放”这个栏目就可以看到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了公众号、视频号,来听一听。
欢迎关注我的新书《用减法教语文》,书中有很多能够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鲜活课例。具体内容可以点击下面的文章链接:
之前还写过另外一本书:《减法教育》,具体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链接:
图片来自网络,如涉版权,请联系删除
欢迎分享,若公众号转载,请联系授权
炒股配资正规平台,配资平台买卖股票,股票线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