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起婆媳关系,大家想必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。
在过去,基本上婆媳都得生活在一个院子里,彼此抬头不见低头见。
日子久了,难免会因日常琐碎,心生嫌隙,引发矛盾。
于是,如今不少年轻人,也汲取了过去的经验教训,试图和老人划清界限。
毕竟,不同处于一个屋檐下,能省去许多事端。
然而,这世上却没有那么多的理想化状态。
比如,只要儿女一旦有了孩子,老人大多都得倾尽全力,帮着带娃。
可遗憾的是,哪怕当婆婆的,都已经不遗余力的托举,有些儿媳却仍然不念一个字的好。
尤其是儿媳妇以下的三种行为,更是像冰锥一样,扎在婆婆身上,让老人寒心。
更重要的是,若是一个家庭,这些情况中的越多,那矛盾就像滚雪球似的,越积越深。
接下来,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展开剩余83.对婆婆付出视而不见,甚至挑剔嫌弃生活里,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:
婆婆大清早起来,给全家做早餐,忙的不可开交。
可儿媳起床后,连看都不看一眼。
要么嫌太油腻,要么说“不合胃口”。
婆婆帮着带孩子,打扫卫生,忙得腰酸背痛。
可儿媳回家,却盯着地上的一根头发,抱怨“怎么拖得地”。
其实,婆婆的付出或许不完美,但却藏着一份托举儿女生活的真心。
但问题是,当老人掏心窝子为了儿女的家庭好,换来的却是视而不见的冷漠,以及鸡蛋里挑骨头的嫌弃,心里又怎能不凉呢?
就像我们小区里的李阿姨,给儿子儿媳带娃三四年了。
刚开始带娃那会儿,她怕儿子儿媳工作辛苦,有什么事儿,都会抢着干。
有一次,她给儿媳洗一件大衣,老人家不懂要干洗,就拿手搓着洗。
可这一幕,却让儿媳撞了个正着,被其各种数落和埋怨。
从那以后,儿媳再也没叫过李阿姨一句妈。
提起这些,李阿姨每次都说,自己现在想开了,只要他们过得好,默默无闻,做个无名英雄也可以的。
可话虽如此,她眼里的落寞和委屈,依然让人心疼泪目。
其实,老人上门带娃,实在是艰辛不易。
就像网上有人说的那样:
老人帮着带娃,托举的是年轻人,委屈的是自己,成全的是一个家。
可一旦把她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,甚至处处嫌弃,就像是给她的热情泼了盆冷水。
次数多了,就会堆积越来越多的不值得。
到最后,这些藏在心底的委屈,要么积郁成疾,要么彻底爆发。
但无论哪一种,对一个家庭来说,都是巨大的伤害。
02.在外人面前“嚼舌根”,不顾婆婆的体面有的儿媳,当着婆婆的面客客气气。
可一转过脸,到了亲戚、邻居或朋友面前,就开始各种吐槽。
比如,说自己婆婆太抠门,买菜都得讲半天价。
比如,带娃一点也不讲究,总是不洗手就给孩子喂饭。
再比如,平常不注意卫生,常常好几天才洗一次澡。
诸如此类,不胜枚举。
也许,说这些话只是想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。
但问题是,婆婆跟儿媳才算是一家人。
旁人听在耳里,除了是茶余饭后的谈资,还可能添油加醋的到处宣扬。
终有一天,一传十、十传百的,就会飘回婆婆耳朵里。
到那一天,不仅儿媳无法下台,可能连婆媳关系,都要经受一系列的考验。
俗话说:家丑不可外扬。
无论是日常琐事,还是婆媳间的摩擦,都是家里的事。
一旦拿到外面随意吐槽,不仅败坏了自己的德行、拉低了自己的格局,还会伤害婆婆的体面和自尊。
慢慢地,彼此之间隔阂也会越来越深。
甚至会透支家庭的信任,闹到不可开交的地步。
03.切断孩子与奶奶的联结隔代亲是很多老人的精神寄托。
在不少家庭里,婆婆对孙辈的疼爱,常常比子女更甚。
可有些儿媳,却总会以“教育理念不同”为由,切断孩子与奶奶的联结和亲近。
比如,孩子想跟奶奶睡,立刻打断说“不行”。
比如,婆婆给孩子买了零食,立马给孩子说这不健康,别吃。
久而久之,不仅婆媳之间的隔阂越积越深,就连奶奶与孙子之间,也会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。
其实,孩子是婆媳之间的“润滑剂”,也是老人晚年的“开心果”。
婆婆想要抱一抱、亲一亲孙辈,是天性里的疼爱。
可儿媳的刻意阻拦,就像是在老人与孩子之间,划了一条鸿沟。
不仅剥夺了奶奶的快乐,让她觉得自己是这个家的外人。
同时,也让孩子失去了祖辈全心全意的爱。
更重要的是,久而久之,老人对这个家的归属感也会越来越淡,彼此间的矛盾冲突,也会越来越多。
怎么说,都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。
俗语说:隔辈亲,亲又亲。
老人对孙辈的爱是无私的。
即使婆媳之间有矛盾,也不该让孩子成为“武器”。
毕竟,孩子的成长需要更多人的爱,婆婆的存在,也会是孩子童年温暖的回忆。
其实,婆媳相处,贵在将心比心。
儿媳今日如何对待婆婆,或许将来自己的孩子就会如何对待自己。
就像《增广贤文》里说的那样:
孝顺还生孝顺子,忤逆还生忤逆儿。
所以,既然两个陌生人,因为儿子/丈夫的角色,生活在一起。
那么彼此之间,就要多一些包容和理解,少一些计较和怨恨。
毕竟,能成为一家人,本就是修来的缘分。
大家说,对吗?
发布于:陕西省炒股配资正规平台,配资平台买卖股票,股票线上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